|
松亭关在这那! |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
定位松亭关
松亭关定位资料:
1:松亭关东北五里有滦河关城---
◎中京四面诸州
泽州,松亭关北,辽泽之地。东至利州百里,北至中京百里,西至北安州二
百里,南至平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松亭关二百里。
《武经总要》前集二十二卷北蕃地理
2:契丹地图
契丹地图局部
契丹地图全图
契丹地理之图 元至正四年(1344年)雕版墨印 本图多表示了我国古代辽河流域的契丹游牧民族所建契丹国地图。地图中主要表现了辽国(即契丹)疆域、山川大势、京府州镇、长城关塞以及邻国部族等内容,本图采用了中国古代地图传统的形象绘法。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此图乃李赞华进於后唐明宗者,见辑本薛居正《五代史》卷四十三 ,《唐书》明宗纪长兴三年二月 ,顾怀三《补五代史艺文志》著作一卷。
3:滦河 源出金莲川,由松亭北,经迁安东,平州西,濒滦州入海。
《元史》宋濂卷六十四志第十六 河渠一 滦河
《新元史》亦然
4:《宋朝事实》李攸
自易州以东至于栾州以来,一自紫荆岭口路,一自白羊口、连
大安山路,一自南口以北居庸关、八答岭,一自得胜口、汤山口、古北口,一自遗安口、燕市口,一自松亭关口、白淀口,一自首符家口、大林土出口。所至攻
其城邑,尽受大将军节会于幽州。取山前郡,则山后州县自下矣。又命兵自梁门至虎北口、石门或雁门、句注以来,设伏用奇,要敌之兵,断其往来之路,如此敌骑进退失措,灭之必矣。
5:辽史卷三十九志第九 地理志三 中京道
泽州,广济军,下,刺史。本汉土垠县地。太祖俘蔚州民,立寨居之,采炼陷河银冶。隶中京留守司。
开泰中置泽州。有松亭关、神山、九宫岭、石子岭、滦河、撒河。属中京。统县二:神山县。神山在西南。
6:《明史"兵志三"边防海防》
洪武二年,命大将军徐达等备山西、北平边,谕令各上方略。从淮安侯华云龙言,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百二十有九,皆置戍守。于紫荆关至芦花岭设千户所守御。又诏山西都卫于雁门关、太和岭并武、朔诸山谷间,凡七十三隘,俱设戍兵。九年,勅燕山前后等十一卫,分兵守古北口、居庸关、喜峰口、松亭关,烽堠百九十六处,参用南北军士。”
7.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七◎北直八
刘家口关县东北五十里。东接卢龙县之桃林口关,凡四口,路出大宁,最为襟要。明建文初,燕王驻永平,谋并大宁。诸将曰:攻大宁,必道松亭关,关门险塞,恐难猝下。燕王曰:今从刘家口,径趣大宁,不数日可达,大宁拔,松亭自溃矣。遂引兵自刘家口而北,大宁果下。嘉靖三十六年,蒙古犯冷口,转攻刘家口。官兵败绩,遂陷桃林营,大掠县境及卢龙之双望堡。《志》云:关西南十里有刘家营,东南十里有孤窑儿峪,俱筑城戍守。
8. 明史卷三本纪第三(清)张廷玉等
明洪武二十年 (公元1387年)大帅冯胜奉命北讨亡元蒙古残余势力,兵出松亭关。二月甲申,冯胜等兵至通州,遣逻骑出松亭关,闻敌骑有屯庆州者,遣右副将军蓝玉将轻兵出关袭之,杀其平章果来,擒其子不兰奚,获人马而还。三月辛亥,冯胜率师出松亭关,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遂驻兵大宁。
下载 (36.77 KB)
2010-2-26 11:12
明长城九镇位置示意图
9. 明经世文编卷之二百十八
郑端简公文集二(书 序 杂着)
郑晓
◆杂着
○书六关图后 【 六关】
居庸东去旧有松林数百里。中有间道。骑行可一人即札八儿导元兵趋南口者。今以供薪炭。荐伐条枚林木日疏薄。树渠藩塞。岂无谓耶。
10. 皇明经世文编卷之七十二张埁幼青参阅丘文庄公文集二(议)丘浚◆议弘治八年(公元1495)病去世
○京辅之屯 【 设四辅郡】
臣按自古建都者。皆于四近之地。立为辅郡。所以为京师屏翰也。汉以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
唐亦以华州同州凤翔为三辅。而宋初未遑建立。至于徽宗时。亦于畿郡立为四辅焉。每辅则屯兵二万人为额我 朝建国江南。于凤阳屯重兵。凡京师军皆散于江北滁和等处为屯田。虽不名辅。而俨然有藩屏之意。 太宗皇帝、自北平入正大统、遂建都于北、其初犹以行在为名。而立一行部以总之、其后徧立五府六部、大小衙门如旧制、凡京卫之兵、皆分其半以来、并起江南富民以实之、而去其行在之名、则是万万年不拔之基、永定于此矣、然而畿甸之间、犹未有辅郡。葢有待也。臣按汉唐宋之辅郡。皆因郡治而立。今日之建置。则以形胜要害为固。葢汉唐都长安。宋都汴梁。皆去边地辽远。非若我皇朝都燕。则自以都城为北边扞蔽。而北最近。东次之。西又次之。而南为最远焉。如汉唐故事。立为辅郡。以宣府为北辅。因见在而加藩守之军。俾守国之北门。今永平已建开府其东也以永平为辅。以守松亭一带关隘。及扼辽左要害。其西也。以易州为辅。 【 或真定】 以守紫荆一带关隘。其南则以临清为辅。坐镇闸河。而总扼河南山东之冲。又自北而南。屯兵于徐州。以通两京之咽喉。每处屯重兵一二万。量其轻重缓急以多寡为数。罢两直隶河南山东上京操备班军因近屯守以为京师之屏蔽遇京师有事。则调发焉
。夫自古为国者。必固外以蔽内。居重以驭轻。譬则人之家居。必有藩篱墙壁。然后堂室坚固。内呼而外应。若设关捩然。有所动于中。而四面之机毕应之然后盗之利吾财者。不敢轻侵犯焉。近年以来。发调两直隶河南山东等军赴京上班操备。半年一替。方其新班既起。而旧班未回。城池虽设。而队伍空缺者有之。幸而无事则巳。万一有不逞之徒。乘虚而乱。将何以支持之。倘立为辅郡。因近屯守。则军士遂室家之愿。而生息日蕃。国家省转输之劳。而调发易集。边方足御备之具、而关隘有守、如此、则都城巩固、而宗社奠安矣、
○边防议 【 守山后诸镇】
按石晋所赂契丹十六州地、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在山前。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九州岛岛在山后。合前此契丹所自取营平二州通计之。葢十有八州也。自是中国非但失其土地人民乃并其关隘而失之、晋人自捐其险隘与人既无以自守其国、宋人承其后而不能复中国之旧。遂以白沟河为界。故二国所受夷狄之祸畧同。夫自晋天福元年。以赂契丹此地为虏所得者。首尾四百五十余年。我 太祖始逐出元人而复为中国有。葢援之于泥涂之中也 太宗又于此建都、则隮之天日之上矣、夫以百二山河、而有天然之地险、重城万雉、屯百万貔貅于此镇压之、是诚万万年不拔之基也、今山前山后皆吾中国之地。山前七州。今为畿甸之地。太行西来、连罔迭嶂环而遶之东极于医巫闾之境。以为内之藩篱。山后诸州。自永宁四海冶以西。历云代之境。重关列戍。以为外之藩篱。苟委任得人。守御有法。可保其无外患也、惟昌平以东。遵化永平一带。往者有大宁都司、与营义会等卫。在山之后以为外障。其后移入内地。以故京师东北藩篱单薄之甚。异时卒有外患。未必不出于此夫天下之患。往往出于意料之外然能谋于未事之先。而豫有以防备之则所患者消泯于无迹矣。请下大臣议。居庸以东。历黄花镇古北口直抵山海关山之后。
皆荒漠无人之境。非如居庸以西、大小边镇两层。可以防备。若何可以善其后。而使之永无外患。必有奇谋宏畧出于其间。必不得巳、而臣有一见、请将洪武中大宁都司后移保定者。立于永平或遵化或蓟州以为重镇。凡旧所属卫所。移于沿山要害。相为声势。仍于山之后。去山五里或十里或三四十里。量其地势。因其形便。自世庙及今守卫军府多巳建立筑为墩台。就其空缺之地。接连以为边墙。就于其间。择一要地。设为关镇屯军守备。以为兀良哈入贡之道。一以卫都城。一以护陵寝。此诚千万年之远谋也。不然。国家养锐储材。俟吾力有余而其机可乘。仍复洪武中山后帅阃之旧。俾于宣府大同。列为三镇。直达辽东之境。则是国家之险要。既失复得。藩篱厚而无可乘之隙。根本固而无意外之患。
11. 皇明经世文编卷之一百九
王晋溪本兵敷奏一
王琼
京畿类序
蓟州类序
辽东类
宣府大同类
山西类序
○京畿类序 【 京畿】
宋史云燕山之地。易州西北。乃金坡关昌平之西。乃居庸关顺州之北。乃古北关景州之北。乃松亭关平州之东。乃榆关。榆关之东。乃金人来路。凡此数关。天限番汉得之则燕境可保。然关内之地平滦营二州。自后唐为契丹阿保机所陷。以营滦隶平为平州路宋人得燕而不守以山后诸州不全入中国故也得燕而不得平州关内之地番汉杂处而燕为难保矣今紫荆关即宋金坡关。山海关即宋榆关。古北居庸俱仍旧。而松亭关未考。自永乐初迁都于燕。是为北京。不惟全有关内之地而东尽医无闾之境。北出上谷。西北至云中。皆为中国巨镇聚兵戍守。又岁漕东南粟数百万石于京师燕京形胜实足雄于历代食足兵强自昔以来未有盛于今日者也然正统巳巳、胡骑忽薄都城、正德辛未、羣盗纵横近郊、自后、车驾廵幸南北、兵革繁兴、供输劳费、人情汹汹不安其为京畿防边御盗之术。岂不尤难矣乎。
总结;
《宋朝事实》李攸和《武经总要》证明了松亭关在宋朝历史上的地理位置。
《明史"兵志三"边防海防》表明松亭关和喜峰口各自独立的相对关系。
卷三本纪第三_明史(清)张廷玉证明洪武二十年 (1387)松亭关有冯胜部队驻军。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七◎北直八证明靖难之役朱棣在松亭关仍有军事行动。
郑晓的奏折表明松亭关这边树渠藩塞。
丘浚的奏折表明喜峰口的建关建议,即择一要地。设为关镇屯军守备。以为兀良哈入贡之道。前一个奏折证明丘浚依然知道松亭关。
由于兵部尚书王琼在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都已不知道松亭关的准确位置,可见那时松亭关已经废弃在历史的长河中。
综上所述,在长城与滦河交汇处,松亭关只有放在滦河西岸才能满足滦河自松亭北、迁安东、平州西的定位条件,同时也满足契丹地理之图图置位置。再加上滦河关城西南五里的要求,松亭关只能就在这里
松亭关的博客松亭关的博客_凤凰博报http://blog.ifeng.com/2843268.html
百度http://hi.baidu.com/松亭关/blog/item/fa6c41781a8199ff0bd187f6.html
环渤海社区http://u.huanbohainews.com.cn/space.php?uid=13304
定位松亭关
本帖由 松亭关 于2010-03-09 20:42:52发表
|
我最喜欢讨论古关 |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
引用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七中的两段:
1.滦河在县城西。自遵化州流经团亭关,
2.铁门关,在县西北百里。距关二里,即遵化州界之李家谷口。《郡志》:关南十五里为窟窿山,山多洞穴,高与铁门关齐。自洞口而西十里,为西山岭,即喜峰古松亭山也。南行二十里,曰小喜峰。又西南三里,曰老子谷,下为团亭寨,滦水由此流入境。
再引用"松亭关"兄的考证:综上所述,在长城与滦河交汇处,松亭关只有放在滦河西岸才能满足滦河自松亭北、迁安东、平州西的定位条件,
所以我的推测!松亭关或许就是四镇三关里说的团亭寨.如下图,团亭寨的位置正是在长城(红线)与滦河交汇处。
img_file=/photo/upload/2010/03/12681422950.jpg

本帖由 老成 于2010-03-09 21:44:55发表
|
这是一个转帖 |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
http://www.he-n-tax.gov.cn/tsgsww/wats/mhts/201002/t20100210_278235.htm
本帖由 诗书 于2010-03-09 23:47:45发表
|
这个转帖说的更具体 |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
转帖最终得出结论:松亭关旧址的准确位置就在今天的迁西县洒河桥镇桃园大沟村。
如下图:大沟村的地理位置,呵呵,和老成猜的也没隔好远.不过大沟村倒是没在长城主线上.
本贴最后一次由老成修改于2010-03-10 07:11:27
img_file=/photo/upload/2010/03/12681761650.jpg

本帖由 老成 于2010-03-10 07:09:25发表
|
洪武年间,松亭关、喜峰口还是并列称呼的两个关口 |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
说明两个关口相邻。永乐以后,不见了松亭关的称呼。
明初冀东长城墙体尚未建立,嘉靖年间墙体连接后,这个松亭关有可能被甩在内侧。
本帖由 诗书 于2010-03-10 09:18:03发表
|
内关外关都是宝,手心手背都是肉. |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
甩在内侧我也收,就把先把松亭关搁在大沟村呗!
本贴最后一次由老成修改于2010-03-10 12:01:03
本贴最后一次由老成修改于2010-03-10 12:03:27
本帖由 老成 于2010-03-10 11:49:18发表
|
|
|